最近,網絡上傳播一條信息,說「檳榔已經被世衛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」,還上傳了幾張口腔癌患者的照片,給人帶來了很強震撼。這是真的嗎?
檳榔是種食物
檳榔,又稱為「賓門」「仁頻」「仁榔」「洗瘴丹」「螺果」,與椰樹同屬於棕櫚科的常綠喬木。檳榔之名,來自於馬來語「Pinang」,主要分佈在南亞、東南亞、東非、大洋洲的熱帶地區。
檳榔的可食用部分,是檳榔的種子,即檳榔子(Areca nut)。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食品,主要流行於中國、東南亞以及南亞地區。它已經深深地植入亞洲地區、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。
中國的先民很早就有食用檳榔的習慣。由於檳榔內含有檳榔鹼,是一種可以使神經興奮的物質。吃了檳榔之後,會面色潮紅,猶如醉酒一般。大文豪蘇軾(1037 – 1101),在《題姜秀郎幾間》裡有佳句:「暗麝著人簪茉莉,紅潮登頰醉檳榔。」
而實際上,在比蘇軾所處時代還要早千年的東漢時期的《異物誌》中,就有檳榔的詳細記載。
檳榔還是藥?
對於這種能「紅潮登頰」的神奇食物,我國的傳統醫學毫無疑問也把它入了藥。南北朝時期的中醫陶弘景(456 ~ 536),在《名醫別錄》裡認為檳榔能夠「消谷逐水,除痰癖,殺三蟲、伏屍,療寸白」。
明朝的李時珍(1519 ~ 1593)在《本草綱目》裡寫道:「(檳榔)苦,辛,溫,澀,無毒」,主要藥用價值是:
1. 搗成粉末後服用,「利水谷道」,能夠治療「腹脹」;
2. 敷瘡,生肌止痛;
3. 燒成灰,敷口吻白瘡。
在中醫看來,神奇食物檳榔「無毒」,更是神奇的藥物。
直到現在,仍然有很多人有嚼食檳榔的習慣。很多人長期以來把檳榔作為一種安全的食品或者神奇的藥物。在一些中醫「養生」網站裡,更有數十條的檳榔相關的藥方、養生食療。
現代醫學確認檳榔致癌!
但是到了 2003 年,情況發生了變化。
跟拿檳榔治療「口吻白瘡」的中醫相反,現代醫學認為,檳榔不能治療「口吻白瘡」,反而誘發了「口吻」的惡性疾病,也就是口腔癌。
根據多年的研究,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,在 2003 年特別刊物第85卷中,將檳榔列為第 1 類致癌物,與菸草同級別。所以本文開頭說,檳榔是第 1 類致癌物,並不是瞎說。
什麼是第 1 類致癌物?
就是對人類有確認的致癌性的物質、混合物和接觸場合。這類致癌因素,致癌機制是明確的。
經過統計發現,全世界每年有 39 萬口腔癌患者,其中有 22.8 萬(58%)發生在有嚼食檳榔習慣的南亞、東南亞地區。
為什麼檳榔會導致癌症、特別是口腔癌呢?
科學家研究後認為主要是檳榔中的「檳榔鹼」和嚼食中出現的口腔黏膜破損,在長期綜合作用下導致「口腔粘膜下纖維化」。「口腔粘膜下纖維化」是一種癌前疾病,有 2.3% ~ 7.6% 可能性轉變為口腔癌。
實際上,早在 1985 年,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把檳榔、菸草混合物,列為致癌物。世界上很多地區、特別是南亞地區的檳榔製品,往往混入菸草成分,是當地口腔癌、食管癌、咽喉癌的發病原因。
沒有混入菸草的檳榔食品安全嗎?
在我國一些地區(如台灣),檳榔食品並未混入菸草,很多人誤以為這是安全的,無論老幼、男女,都有食用檳榔的習慣。
不斷深入的研究,推翻了人們的傳統看法。有一項研究發現,在台灣地區,有食用檳榔習慣的人,發生口腔癌的風險是無此類習慣的人的 58.4 倍。2003 年的台灣的口腔癌發生率,比上世紀 80 年代高了 3 倍,與檳榔食用習慣人口的爆髮式增長密切相關。
也就是說,就算沒有菸草混入,檳榔也是獨立、明確的致癌原因。
含有檳榔成分的零食並不推薦
令人憂心的是,有一些地區的無良商販,向未成年人兜售含檳榔成分的零食。有科學家調查了馬里亞納一所中學學生(平均年齡 16 歲)的檳榔食用情況。有 63% 的中學生承認,有食用檳榔的習慣,其中有 8.8% 的學生已經患上口腔癌前疾病——口腔黏膜下纖維化。
小結
總之,檳榔是第 1 類致癌物,是口腔癌的明確病因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
檳榔不像人們的傳統觀念那樣,是一種「安全」的食品;更不像中醫認為那樣,是一種「神奇」的藥物。
詳細全文: http://tw.teradot.cc/article/201502699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