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動靜等觀」。人的生命與動密不可分,生活中要有動態美,但不能過,更不能變味。追求動態美更不能演變成:公共場所的喧囂,極盡顯露能事的誇張動作,聲嘶力竭的吼叫,酒桌上的推杯換盞,資訊的有量無質。這都屬於厚動薄靜,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。
守靜能安。韓國的一項長期跟蹤實驗顯示:長期身處節奏過快、喧囂的環境,少年易有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動症等疾患,成年人邏輯推理能力會弱化,主管短期愉悅的細胞會更活躍。美國的腦科學研究也證實:長期守靜有利於神經細胞軸突的延長,有利於信息在腦細胞中的存儲、分辨、比較與聯繫,有利於提升記憶力、分析力、判斷力與決策力。這些恰恰應驗了「水靜極而形象明,心靜極而智慧生」「非寧靜無以致遠,非淡泊無以明志」等諸多中華古訓。
守靜以削冗舉要。信息爆炸的當今,削冗力、舉要力至關重要。此力不舉,個人就無法從雜亂的海量信息中甄別出主信息與有效信息。此力足,主信息得以甄別,有效信息得以鏈接,創新性認知易得,大美之作可成。而削冗力、舉要力、甄別力、鏈接力的提升無一不需要守靜。萬萬不可因占有信息的過於求多而擠沒了「思」的時間,車多而不管理堵路,信息多而不整理堵心,學而不思則罔。過多的信息缺乏整理,帶來的只能是負效用。只有在「不窺牖,見天道」的守靜中方能帶來創新與突破。
守靜以求「信息一致」。神經生物學進一步證實,注重整理信息使頭腦中信息得以一致,不但有益於認知創新,而且有益於提升積極情緒占比。楊絳百歲時感言: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,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。人生最曼妙的風景,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。誰得「內在信息一致」之法,誰就得「真實幸福」之道。
守靜而「無不為」,「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」。葉、楊兩位大師因守靜有了大為,並得人生之大樂。「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」,環境略顯喧囂時,多些靜,或許更好。
詳細全文: http://tw.teradot.cc/article/201512878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